博物馆里的传承人:寻着文献恢复千年孔府糕点
中新网山东曲阜2月4日电 题:博物馆里的传承人:寻着文献恢复千年孔府糕点
龙年新年长假将至,“博物馆游”渐热,曲阜孔府糕点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周传梅迎来在孔子博物馆“忙年”的第五个年初。在周师傅的指导下,着手制造几款有“儿时滋味”的孔府糕点,成为市民和游客到博物馆过大年的“保留节目”。
揉面、包馅、收边、捏花、摆盘,周传梅动作熟练。和多少面、放多少油、包多少馅,她心中有一把尺,不靠任何称量东西,做出的梅花酥巨细持平,连褶皱、斑纹都近乎相同,花瓣绘声绘色,似乎刚刚怒放。
自16岁与孔府糕点“打交道”至今,周传梅从业近50载,先后在曲阜市食物厂、孔府饭馆等地担任糕点师。但对她而言,最喜欢的作业当属在孔子博物馆守正“出新”,寻着《孔府档案》恢复开发孔府糕点。
“从端午艾草糕到中秋各式月饼,再到新年常吃的梅花酥、满意花,我立异改进了五六十个种类。”周传梅向记者介绍说,作为孔子故乡曲阜的传统名点,孔府糕点有上千年前史,经世代相传构成独具匠心的风味。许多工艺技法记录在《孔府档案》中。
经过查阅文献资料,周传梅近几年恢复了青梅、青杏、山楂丁等古代常用的糕点质料。“孔府的内眷是来自各地的大家闺秀,她们从娘家带着庖官嫁到孔府,孔府糕点也因而集百家之长。”
在博物馆做糕点,让周传梅有了更多空间和自在去研讨和创造新品。“古书里描述配料计量常用‘少量’,‘少量’是放多少?这要重复实验。每次涨一点,直到滋味和口感均佳。”
在山药、板栗、苹果等馅料中加点山楂、蜂蜜丰厚口味,在椒盐中放些香椿芽提香,这些都是周传梅在《孔府档案》里学到的“诀窍”。
春做杏花酥、桃花酥,夏吃绿豆糕、荷花酥,秋制月饼、菊花酥,冬食山药糕、板栗饼……周传梅每个时节变着把戏更新博物馆里的新鲜糕点。
“孔府糕点考究时令性,依据时节改变调整造型和用料,一起重视鲜度,现烤现吃,运用真材实料,不放任何色素、香精、防腐剂等食物添加剂。”周传梅称,这也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准则。
“现烤现卖,免费品味。”每逢有游客走到周传梅的货摊前,她都热心相邀尝一尝刚出炉的点心。从牙牙学语的孩提到苍颜白发的老者,都是她的忠诚“粉丝”。
“许多外国人到孔子博物馆观赏,也会被孔府糕点的精美造型所招引,品味后对其滋味拍案叫绝,甚至现场找我‘取经’,学习制造的进程。”周传梅说,孔府糕点不仅是孔子故乡的一道美食,更是一扇对外展现山东甚至我国美食文明的窗口,必须用真挚、良知维护好口碑。
在周传梅看来,“花开自有蜜蜂来”,曾经做糕点是为养家糊口,现在则是把它视为一种艺术来寻求,将魂灵倾泻其间。2024年,她期望收徒,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。(完)